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表现人类内在情感的三要素,而舞蹈则依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用人的“外在”肢体、身段、面部肌肉的动作来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确,在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乐感”的培养。
首先要把“节奏感”的认识教给学生,使他们懂得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该怎样配合。舞蹈和音乐一样,也被叫做“时间的艺术”。诚然,我们的舞蹈老师们都在大声数着拍子,特别是在设计动作时,在训练过程中都需要这样做。我们出于权宜之计,必须以它来说明舞蹈和音乐这两种相互合作的艺术语言的结构,在时间方面使它们互相协调,达到和谐一致的融洽关系。但“拍子”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僵化的,而学生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也只能成为一个“工匠”,失去了舞蹈的个性特点,缩小了舞蹈的表现范围。所以,学生在把杆动作和中间动作的基础训练时,我采用了钢琴伴奏。举个例子,如腰,以训练腰的软度、力量、灵活性和韧性为目的,因此动作过程要求呼吸均匀、自然,腰部柔软自如,但又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灵活性。音乐可使用3/4和4/4拍子,慢下腰和慢涮腰要求音域宽阔,色彩丰富,音乐如能与动作十分均匀地合上节奏,对训练缓慢自如的控制能力将受益非浅。快涮腰的音乐则要有流动感,右手旋律优美,线条起伏,左手可采用和弦流动或琶音伴奏来加强音乐的动力,使音乐如动作一样,做到柔中有刚,刚柔并重。音乐伴奏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时,使舞蹈动作做得更完美、更准确。实践证明,这比原先的“一嗒嗒、二嗒嗒”的“吆喝”更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如“控制”,这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腿部和上身的控制,使腿静止在空中,形成各种舞姿并充分表现出美感,因此,我选编了艺术较高、和声织体较丰富的乐曲。另外,动作的特点是要加强腿部和上身的控制能力,因此伴奏音乐要有起伏、有动力,要连续不断地把乐曲一气呵成弹奏完。这样的控制音乐促使舞姿更优美、更抒情、更富有表现力,更可以延伸动作的控制力量和时间,以最佳的水平把动作圆满完成。
可见,音乐的节奏型与旋律线条在训练中对动作的提示、身体的位置、情绪的变化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强、弱、高、低,旋律的起伏都会在舞者的内心产生不同的形象思维和动力。因而,学生的动作在质感上也发生着变化。我们上面所谈到的“腰”和“控制”只是一些个别的例子,在许多课堂训练的动作中,如“跳”、“转”、“翻”等,如果音乐旋律刻板,对大幅度的动作就不能起推动和帮助作用,在“身韵”这类练习中,如“提沉”、“冲靠”、“含腆”、“横拧”等极有韵味的动作,要给学生一个优美的旋律,音乐也要给予学生一个到位的“呼吸”,在气息上、情绪上充分诱导学生进入“舞”的境界,学生才不会感到自己是在“卖苦力”。所以说,在培养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音乐感觉的培养与渗透是不容忽略的。
既然“乐感”的培养对舞蹈如此重要,那么培养“乐感”对学生来讲比培养“节奏感”更为重要,因为“乐感”是要全面理解舞蹈音乐的内涵。舞蹈又是“空间的艺术”,是想象的空间,是非理性的空间。这一空间它可以打破所有身体的界限,可以转化为外貌流畅的姿态进入一种永无止境的意象中去,有如光线,有如溪流,有如呼吸那样无止境地在自我完成中失去自己的意象中流畅的姿态。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外,重要的是在具体排练一部舞蹈作品时,引导他们通过想象,用他们的身体来体验,来感受,从而形成活生生的经验。例如《荞麦花开》,表现的是一个彝族少女的成长过程,主要分为幼儿时期、儿童时期和少女时期。首先我让学生说说成长过程中各时期的不同特点,再配上音乐加以讲解:第一段音乐节奏比较不明显,适合表现幼儿在地上摸、爬、滚及蹒跚学步的特点;第二段节奏明快,表现儿童年代无拘无束的生活;第三段是柔和的慢板,要表现出少女害羞的特质;最后进入一个快板,以高潮结束。这样学生有了生活体验,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从而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还经常播放一些舞蹈名作,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乐感”,如何掌握“乐感”去塑造舞蹈形象。例如欣赏课《顶碗舞》,在学生观看录相后,我提问:“刚才的舞蹈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朝霞,有的说彩云,还有的说牧群、骏马……接着我又播放了录相,边诵读画外音:“二十位身着橘黄色蒙族长袍、头顶瓷碗的姑娘,簇拥在舞台中央,在悠扬的长调女声乐曲中,姑娘们由半跪的舞姿徐徐立起,宛如草原天边升起的朝霞,随着音乐转换,姑娘舒缓的舞步,充溢着整个舞台,似金色的阳光撒满草原。在马头琴欢快急促的乐声中,演化出多组穿插流动延绵不断似行云流水、错落有致。时而似天边飘动的彩云,时而似草原上游弋的牧群,时而似奔腾疾驰的骏马……”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配合音乐来塑造这些形象。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音乐氛围,给他们以情感、意境、想象等大量形象思维的启迪,换句话说,从头到尾培养的是“乐感”,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肢体上的表现能力,为创造完美的舞蹈形象打下基础。
“乐感”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一个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作为一个艺术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更应该重视“乐感”的培养对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让艺术的苗子能在音乐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下,逐渐做到乐中有舞,舞中有乐,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