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分布在我国台湾省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统称为高山族。
高山族中包括着具有不同人种、语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九个群体。
据考古学论证,目前生活在台湾岛上原住民的祖先,除本地部分土著外,很大部分是早在石器时期,生活在福建沿海“百越”族团的一支,迁到台湾岛上的“闽越”人。三国时期,这些人被称为“山夷”。唐代后,来自南太平洋中马来群岛、加罗林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菲律宾、日本等岛屿的其他人种和不同血统的土著民族也陆续移居台湾岛,通过在漫长岁月与当地土著和更早到达的“百越”族团等人群的融合,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群体。在16-17世纪以后,大量从大陆东南沿海移居台湾的汉族人,把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传统生活习俗带到台湾,使生活在城市、平原及临界平原地区的群体,受到汉文化影响而得到迅速发展。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平埔”群体已全部汉化。而一直生活在山地的其他种群体,因受汉文化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马来群岛民族所共同以“奥图夫”为神祗的祖先遗俗。此外,在偏僻地区的排湾、泰雅、赛夏群体仍盛行“文身”、“文面”;泰雅、布农、曹群体还保留“凿齿”、“染齿”、“除毛”等与古代“百越”族团相同的古老习俗与审美观。
在对台湾原住民族源成分的研究中,不少人类学家认为:泰雅、布农、赛夏、排湾群体与马来系统的印度尼西亚族相同;而雅美、阿美群体与罗林群岛上的土著几乎一样,属于密克罗尼西亚族。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对定居于台湾的外来土著也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