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在祖国的西北边睡,约占全国面积的1/6,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天山山脉横贯其中,将新疆分为自然风貌迥然不同的南疆和北疆两部分。
新疆是西北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十几个民族的人民在这里共同生活,他们是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满、达斡尔等民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大部分在天山以南,其余散居全疆各地。“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仰伊斯兰教。
在汉代,称甘肃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包括中亚的一些地区为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中原通往西方的商路,即“丝绸之路”,“丝路”促进了中原与这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维吾尔族人民继承了“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于田乐”、“伊州乐”等古代西域音乐以及古代回纥音乐的传统,同时又广泛地吸收新疆地区、中原地区和东西方许多国家和民族乐舞的精华,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特别是在那些盛大的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要载歌载舞,尽情地欢乐。
维吾尔族歌舞音乐的特点:
(l)音乐与维吾尔族舞蹈中的各种动作相结合,有很多带舞蹈性的,有特色、有个性的节奏。节拍的类型繁多,除常见的散板、2/4、4/4、3/4、3/8、6/8外,还有5/8、7/8等节拍形式。
(2)旋律富有歌唱性,又有活泼、愉快、开朗、幽默的特点。
(3)音阶、调式多样化,有欧洲音乐体系的大小调音阶;亦有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六声、七声的民族调式;还有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的多种调式。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夏地亚纳”、“萨玛”、“那孜尔库姆”以及“盘子舞”等使用道具的舞蹈。
赛乃姆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
“赛乃姆”一词的由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解释为“美丽的姑娘”;阿拉伯语为“女神”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赛乃姆源于音乐节奏的名称。
赛乃姆舞蹈的音乐一般都从慢板或中板开始到欢快热烈的快板结束。表演赛乃姆时,歌唱与舞蹈分工明确,舞蹈者不歌唱,歌唱者不舞蹈。
由于赛乃姆流传在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赛乃姆舞蹈的地区风格与各地赛乃姆的音乐的差异密切相关,人们往往在赛乃姆的前面标上地方名称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和田赛乃姆”等。各地的赛乃姆曲调不同,鼓点的节奏一样。
喀什赛乃姆的音乐欢快、活泼。
伊犁赛乃姆风格豪放、热情。
哈密赛乃姆平稳、安详,与汉族民间音乐的音调较接近。
赛乃姆音乐旋律流畅、优美、活泼,歌唱性的旋律与舞蹈性节奏相结合,能很好地表现乐观向上的、热烈欢快的情绪。
旋律型可分两种类型:一种以级进为主,常有音阶式的上下行;一种有较大幅度的跳进(六度、七度或八度),造成一种热烈的气氛。
赛乃姆音乐的调式极其丰富,调式、调性的多变使音乐富于变化,一种是在段落内部变化;一种是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变化。以七声性乐曲为主。
在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中存在着一种双四音音列。
这首乐曲由这种特殊风味的双四音音列所构成,旋律较平稳,但显出其不稳定性,具有发展的动力。
赛乃姆音乐为2/4或4/4节拍。
赛乃姆音乐的节奏非常丰富,附点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十分普遍。
赛乃姆舞蹈转快部分的点为“赛乃凯斯”。
固定的手鼓的节奏指导着音乐的发展,其旋法必须与这种舞蹈的的节奏相结合,但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节奏的另一特点是许多歌曲都从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这与维吾尔族的语言有关,维吾尔语许多单音节词中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赛乃姆音乐多为若干首歌曲相联缀的组曲形式,曲与曲之间很少有间奏,一般都是直接相连。音乐方整、对称、平衡。
伴奏乐器有手鼓(达卜),铁鼓(纳格勒)、沙巴耶、它石(四片石)、热瓦甫、弹布尔、都它尔、扬琴、卡龙、艾捷克、萨它尔、唢呐、笛子等,手鼓是不可缺少的。乐器伴奏与歌曲的旋律基本一致,稍加变化即可起到托腔的作用。
多朗舞
多朗(又称刀朗,多兰或吐兰)是古代维吾尔族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边沿地带某些地区人们的自称,有人认为是‘戈壁”的意思。
“多朗舞”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歌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西沿、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深为全疆人民所喜爱。多朗舞音乐和舞蹈的特点是粗犷、刚劲、豪迈、开朗,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
跳多朗舞时,总是从散板开始,按照“多朗木卡姆”的顺序跳下来。伴奏多朗舞的音乐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赛乃姆”,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歌舞组曲。多朗音乐的标题往往与居住的地名有联系,多用“比亚万”(意为戈壁草滩)命名。它是一种很有特点的舞蹈音乐组曲,每一段可以多次反复,按分节歌的形式来处理,然后再唱下面一段。歌词的内容很不固定,最早表现狩猎生活,后来又有表现战争或生产劳动的,也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