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由阆中市文化馆编导的一台民间艺术晚会在该市张飞庙上演,最令人惊喜的是,在这台晚会上,消失已久的民间艺术精品——川北傩戏隆重登场,成为一大看点。
只见10余名头戴面具的女子,手持香火一上场,就立即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球。她们在烟雾弥漫中随鼓点起舞,时而轻柔,时而狂欢,展现了农民庆祝丰收的场面和喜悦的心情。据阆中市文化馆馆长侯晓明介绍,川北傩戏是古代一种驱除邪祟的仪式,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今年该馆为了配合阆中旅游事业的发展,认真挖掘傩戏这一民间艺术,组织群众演员和专业演员30余人,通过近半年的排练,充分发挥了傩戏的艺术魅力和表演风格,先后参加了重庆、广安等地的节庆演出,获得了很高评价。
相关链接:
什么是傩戏
我国的傩祭和傩戏历史悠久。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朝时候,每到元宵节时,有人扮演成原始神灵,带领很多儿童,蹦蹦跳跳踏遍宫廷各个角落,将所谓的鬼祟赶到河里,以这种方式来驱除宫廷中的邪祟和不洁,后来这种仪式逐渐传到民间。而民间仪式更侧重于祈雨求神,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天下承平或者庆祝丰收。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
川北傩戏演出共分傩舞、傩戏、致吉祥词3部分。主要剧目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锣鼓伴舞,跳的时候,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通过手、脚、腰等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具有夸张、粗犷、朴实的风格,气氛热烈。川北傩戏兼容了川剧、川北灯戏、巴渝舞等艺术的表演特点,场面壮观,动作夸张。傩戏一般只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偶尔也用唢呐吹奏。其演出程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乐器等都是我国戏曲种类中极为原始的剧种。
傩戏的演出团体又是一种独特的封闭式演出体系,没有专业艺人,属于纯业余的班社(队),演员由各宗族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由艺人口传心授,父子相传,宗族师承,其剧目唱腔互不交流,世代沿袭,自成一格,很少受外来影响,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犷、原始的风格,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古代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后逐渐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