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以舞蹈强烈震撼了几乎整个自命不凡的欧洲知识界的是伊莎多拉邓肯。
邓肯使人们在20世纪重新发现了舞蹈的力量!
生命的真实感受,自由的表现精神,独立的艺术品格,崇高的个性力量,创造的无穷可能,深度的身心圆融,狂放地奔逸而出。江流冲决了旧堤,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束。
丹尼丝、肖恩的学生中,更有力的创新精神又催生了不少叛离者,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玛莎格雷姆和多丽丝韩芙丽。这两位女将,以她们深刻而丰富的创作表演、坚实而系统的技巧体系、以及鼓励独创与超越的教育方法,构造了美国现代舞的核心,建立了现代舞自身的传统。
出自前辈大师门下的弟子们,按照现代舞的本性,却都注定地要离师门而去闯自己的路。
在德国,玛丽魏格曼与鲁道夫拉班合作的杰出创造。魏格曼的舞蹈极端强调内在灵魂无伪的深刻表现,由此去尽力掘出舞蹈动作质感最直接的表现潜力。这种表现主义的原则,奠定了德国现代舞的表现主义传统。而拉班,作为魏格曼的合作者,则主要是建立了这种舞蹈的动作哲学和人体动力学,并推出了著名的拉班舞谱。当代的德国现代舞,继承了魏格曼与拉班的传统,在内在灵魂不容虚假的揭示上,甚至走得更为极端。
现代舞的本质与初衷,就是要让舞蹈彻底地回到人、回到充满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的灵魂;就是要让舞蹈认真地去关切人的生存、人的矛盾、焦虑、企盼、苦闷和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意志;就是要让舞蹈回归到生命本身那儿去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当古典芭蕾在法国这个大本营内已走向僵化萎靡时,彼季帕在被西欧视为蛮夷的俄国,吸取了俄国贵族那尚未净化掉的犷放之气,拉开了俄国芭蕾黄金时代的帷幕。《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就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三大芭蕾。
芭蕾真正的革命,来自著名的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这个汇聚了当时欧洲奇才的舞团,曾使斯特拉文斯基、施特劳斯、毕加索、伯努瓦、福金、马辛、尼仁斯基为它效劳,他们也在其中成就着自己的艺术生涯。而尼仁斯基这个“会飞”的舞蹈天才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合作,则是引爆芭蕾革命的关键。佳吉列夫领导着这个舞团征服了欧洲,福金为它奉献出了自己最杰出的作品《彼得努什卡》,而尼仁斯基用德彪西的音乐《牧神的午后》创作的芭蕾,却以全新的造型观念,向公众的芭蕾审美成见提出了挑战。《牧神的午后》在巴黎的首演,激起了一半以上观众的愤怒。为此,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挺身而出,为它辩护。然而比起后一年演出的《春之祭》,这场风波还算小的了。《春之祭》中,同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原始、粗砺、强烈的力度一起,尼仁斯基的舞蹈彻底撕破了古典芭蕾睡美人的优雅,而让雄深的气韵在舞蹈中咆哮起来。整个演出中,观众俨然分成了两个阵营,叫好与咒骂交替着滚过剧场。这场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艺术冲击,那激烈的场面让人立刻联想到上世纪雨果的《欧那尼》带出的风暴。
现代芭蕾由此诞生了!它走出了技巧单一、风格僵化的狭小天地,荡涤了公主王子的脂粉气,在20世纪广袤的地平线上接受着现代灵魂的洗礼。现代舞正是在此与芭蕾撞上了,相容了。克莱顿、格兰科、贝雅、巴兰欣、麦克米伦……新时代的大师源源不断。在苏联,芭蕾穿过话剧型芭蕾的炼狱,汲取了深刻刻画人物性格的锐气,在交响化芭蕾的新发展中以深厚的现实主义精神脱颖而出,也产生了格里戈罗维奇这样的集大成者。
在舞蹈20世纪的复兴中,非洲黑人的舞蹈与印度的瑜伽,对现代舞与当代都市舞厅舞如探戈、伦巴、爵士、迪斯科与霹雳舞,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世界舞蹈发展的新曙光,对古老东方,也带去了新灵感。以善学著称的日本民族自然易得风气之先,早在世纪初,日本已有芭蕾。著名美学家石井漠,舞蹈家江口隆哉等人,则给日本输入了现代舞。
中国的新舞蹈,是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一部分跃上历史舞台的长袍马褂下,“东亚病夫”的躯体装载着缺乏冲动的灵魂,拥挤在求生的路途上,先进知识分子的奋起吹响了悲壮的号角,战斗的舞蹈亦随之登场了。
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的一个现代舞作品《群鬼》,决定了吴晓邦毕生的艺术选择。以舞蹈特有的震撼人心的直观形象和节奏力度为武器,去表现出社会底层民众――“群鬼”的人生,便是吴晓邦的初衷。他历尽挫折艰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孤独地耕耘,永远地期待着在秋天里收获不被奴役不苟且娱人的抗争的舞蹈精神。他自己曾经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那些简朴的创作表演,与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抗战中,在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中造就了他艺术的黄金时代。一个《义勇军进行曲》,台上台下你呼我应,掀起激情的巨澜,竟连返场数次而观众意犹未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解放的欢乐、理想的激情,合成了这个时期的主旋律。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拿奖,出国访问演出为国争光,舞蹈与舞蹈家们,着着实实风光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极左思潮压仰了创作的自由,“编中心演中心”的做法,把舞蹈越来越引向贫血、虚浮、假热情。中国舞蹈在失去生命,中国舞蹈在失去人民。到“文化大革命”,这种趋势走到了尽头。结果直到改革开放开始,除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东西来,除了肤浅的笑容,舞蹈界居然拿不出新的东西来。结果尽管无法有充分的准备,不满于现状的舞蹈家们,尤其是后起的年轻一代,不得不匆匆上阵,开始他们的艺术跋涉,寻找那太浓太厚太深太沉的生活感受的舞蹈体现。十年一瞬,这种探索终于慢慢显出了后劲,拓宽了中国舞蹈的新界――《希望》、《再见吧,妈妈》、《黄河魂》、《悲鸣三部曲》、《潮汐》、《残春》、《海浪》、《黄土地》……这不过是一张挂一漏万的清单。同时,群众舞蹈更是空前活跃。